赋能农业科技:构建“区块链+”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

随着区块链被列为“十四五”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进,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大势所趋。由于中国农业产业长期面临经营产品质量

随着区块链被列为“十四五”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进,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大势所趋。

由于中国农业产业长期面临经营产品质量层次不齐,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,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障碍重重。而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协作下的点对点信任,不可篡改的记录恰好可以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的诸多痛点,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,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信息透明度,实现农业产业增值。

一、农产品市场及监管之痛

我国农产品市场长期遭受劣质产品鱼目混珠的问题,某些生产经营主体对质量安全认识淡薄,存在使用违禁投入品、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等现象,但是最终的产成品却难以被区分开来。

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,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不能通过市场自发调整供给,反而可能被劣质农产品挤出市场。如果消费者获得的信息有限,那么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价格将会受到低质农产品的严重影响,导致优质农产品无法保证优质优价,

从而影响生产者生产和销售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,最终使得劣质农产品将优质农产品赶出市场。

对于监管来说,亦存在以下问题:

1)监管手段单一

现有处理以事后监管为主,缺乏生产过程中的监控手段。对产品质量以检验检测为主,缺乏对投入品的源头及使用环节控制。

2)监管资源少

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,生产经营点多面广,监管资源有限,工作被动。

3)违规追溯难

生产过程数据缺乏,数据完整性差,数据真实度缺乏,难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违规行为,对问题农产品难以调查取证。

4)监管信息化水平不足

传统的信息化监管是由上而下的多层多级监管,各层级间尚未实现多技术、数据融合的智慧监管。另外,现有追溯体系的基础数据资源多采用人工录入,存在主观干扰的可能,错、漏、假信息记录现象广泛存在。基础数据不够阳光透明将影响企业诚信和追溯体系的整体有效性。

二、建立农业信用链

作为一个农业大国,中国一直很重视农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。国内许多农业公司已经着手使用数字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,比如采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生成三维地图,用于早期土壤分析、监测作物、识别田地损害,帮助种植、除草、灌溉和除草剂喷洒;使用成像系统创建杂草地图,在厘米级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除草剂喷洒;根据气候,作物和土壤数据,提前几天计算最佳喷洒条件。

与其他消费行业类似,农业综合企业也需要创建一个灵活的数据主导型组织(敏捷组织),以满足满足未来消费者的需求。一方面消费者需要高度定制的产品,另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更安全和透明的供应链。

数字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,促进了敏捷组织的发展。数据、自动化和共享是敏捷组织的基础,其中透明和共享正是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所在。可以利用物联网(IoT)、区块链、大数据、移动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,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,建立农业信用链(以下简称“农信链”)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插上数字化的翅膀。

区块链技术被多行业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。它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的,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,能够实现一致性存储、难以篡改、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,是分布式数据存储、点对点传输、共识机制、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。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