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”升级在即!政策青睐,巨头加紧布局

中国农产品有很多弱点,其中标准化、品牌化,这2个问题比较突出。透视这2个问题,其也是导致中国农产品溢价不高、上游企业盈利受阻的核心。因此,中国农产品上游端必须要变革与创新

中国农产品有很多弱点,其中标准化、品牌化,这2个问题比较突出。透视这2个问题,其也是导致中国农产品溢价不高、上游企业盈利受阻的核心。

因此,中国农产品上游端必须要变革与创新。其中,除了生产方式变革之外,还有一点就是产地加工,这逐渐成为政府、传统农业企业重视,甚至奉为农产品溢价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升级在即

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、与“三农”关联度高、对“三农”带动大的产业之一,但由于储藏、保鲜、烘干、分级、包装等环节的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、设施简陋、工艺落后,造成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。

据专家测算,我国农户储粮、马铃薯、水果、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%—11%、15%—20%、15%—20%和20%—25%,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。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!

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有四大好处。一是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。据美国ADM粮食产后减损研究所专家估算,全球粮食每年约有13亿吨可食用粮食损失于产后,鲜活农产品的产后损失问题更加严重。采用适宜的初加工设施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。

二是便于流通。鲜活农产品干制加工后,质量和体积减小、性状稳定,有利于长期贮藏,调节市场供应。对果蔬进行拣选后再分级包装,不仅便于运输,还能减少无效物流。

三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。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可显著提高其附加值,有利于增加新型农业主体收入。通过改善贮藏、烘干条件,新疆南疆把小杏子做成了大产业;云南省通海市发展蔬菜产地批发市场,将高原特色果菜出口到泰国、越南;“世界柚乡”福建平和县蜜柚销售时间延长,出口创汇大幅增加。

四是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提高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外观、口味的要求越来越高,促使初加工环节筛选出符合需求的农产品,进而引导相关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发展,让果农对品质更加重视,提高生产的标准化水平。

国家扶持产地初加工

近年来,针对农产品产地贮藏、保鲜、烘干等初加工环节设施简陋、损失严重,国家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,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民增收,稳定了市场供应。

自2012年起,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,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,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设施。2012至2015年,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6亿元,在河北等2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3个县(市、旗、团场),补助4.9万个农户和5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、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,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46万吨、果蔬贮藏能力160万吨、果蔬烘干能力110万吨。政策实施4年来,已推动农民减损、错季增收94亿元,并且设施的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。

2020年发布的《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(2020-2025年)》强调拓展农产品初加工。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,减少产后损失,延长供应时间,提高质量效益。2020年,我国农产品初加工加快推进,新增1.4万座初加工设施,新增初加工能力700万吨。

2020年12月,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《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环节减损增效的指导意见》,《意见》提出到2025年,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%以下。到2035年,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3%以下。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