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里,黄淮农产品大市场的清晨没有一丝风,闷得人有些喘不过气。市场配货区和主干道车来车往、人影交织,引擎声、卸货声、带着倦意却依然响亮的催促声,混杂着农产品特有的生鲜气息,在晨曦中升腾。我抹了一把额角的细汗,紧跟着食品检测员魏哲,逆着客流和热浪,钻进市场最具活力的腹地。
“今天抽检果蔬区和熟食区。”魏哲的声音不大,却穿透了周围的嘈杂,额头和鼻尖沁着汗珠。“这家的王老板是香菇大王,他的东西价格公道、品类齐全;这家的铁棍山药最正宗,山药还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之一呢……”取样的路上她一直向我介绍路过的档口,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今天要抽检的档口前。她熟络地与摊主们攀谈,言语中透露出一种专注,豆角、花菜、香菇……每取一份样品,便迅速装入贴好标签的取样袋,同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样品的基本信息。就这样,取样完毕后,她带我回到检测室正式开启今天的检测环节。
进入检测室内,喧闹被瞬间隔绝,这里是另一个世界,旁边的温湿度仪仿佛在告诉我:这里是恒温恒湿的标准检测室。魏哲换上洁净的白大褂,戴上一次性手套,她的气质突然变了,神情切换到一种近乎冷凝的专注。
“农残快检是每天的硬指标,高温天更得抓紧。”她一边解释,一边在天平上称量样品,熟练地剪取蔬菜、果粒,分装到取样杯里,接着双手持移液枪,把透明提取液注入取样杯里没过样品。“现在需要稍等一会儿,等样品在提取液里充分浸泡后,再放进农产检测仪里就能出结果了。”
等待的过程中,魏哲开始对熟食样品检测。“熟食的亚硝酸盐含量是重点检测项目。”她的表情比检测果蔬时更显凝重,换上新的手套把卤牛肉剪成细小的碎块,精确称取后放入专用的提取管中,加入提取液、拧紧盖子、晃动混匀。随后是关键的离心步骤,机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声,将混合物分离成下浊上清的状态,魏哲小心地将上层清液提取出来,加入显色试剂,放在旁边等待结果。然后她回到刚才的果蔬检测台,用吸液枪将处理好的样液注入农残检测仪的样品槽。
这一刻,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的低鸣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稍后,这批果蔬样品的检测结果出炉。“检测结果正常,样品抑制率指标合格。”
“走,去那边检查肉类!”检测台前魏哲迅速取出试管,与标准比色卡进行细致比对,当试管内液体的粉红色明显浅于标准卡上最低风险限值时,她轻轻呼出一口气。“熟食亚硝酸盐含量在安全范围内。”魏哲低声说,声音里带着一种踏实的安全感。这份对食品安全的警惕与认真在这闷热的季节里显得格外清新。
走出检测室,魏哲说:“检测结果出来只是第一步。接下来,我要把纸质版的检测结果备份存档并张贴在公示栏,电子数据要及时在LED大屏和黄淮智慧农批系统里上传更新。食品安全这根弦是一刻都不能放松。”
看着魏哲专注认真的身影,我深切地感受到,食品安全,绝不仅仅只依赖于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,更需要像魏哲和她同事这样拥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“食品安全卫士”,真正把食品安全防线延伸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