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今年四月帮助在上海无法回住处的工人企业吗?还记得向疫区居民平价售卖面包的“巴黎贝甜”吗?
上海封控期间,“巴黎贝甜”因为店铺不能开门营业,员工都集中在培训中心暂住,在“培训中心”有烘焙设备,也有原料,上海刚开始封控的时候,物资奇缺,所以他们就开动设备生产面包自己吃,后来周边社区居民要买他们的面包,他们就多生产了一点,不仅自己吃还卖了一部分。
没想到的是,机智勇敢又充满社会责任感的“巴黎贝甜”,在四个月后却被相关机构给处罚了,因为这个地点只是“培训中心”,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相关资质,所以涉嫌违法,于是面包机之类的设备被没收了,卖面包的收入5.85万也被罚没,同时处以十倍金额罚款:58.5万元。
“巴黎贝甜”它的名字听起来令人觉得是法国品牌,但其实是韩国的品牌,2004年,“巴黎贝甜”在上海古北路开设中国第一家门店。
就目前“巴黎贝甜”无证生产被罚58万一事,支持巴黎贝甜的声音居多。不少网友不服气,她们认为,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期间,“巴黎贝甜”坚持向市民供应面包且不涨价,其违法行为轻微,没有造成危害后果。相关执法应该更有温度,不能一罚了之。有无数人开始疯狂到“巴黎贝甜”去消费。
在微博上,可以看到清一色上海人买买买的消息。他们看到罚单之后,不仅没有跟风骂这家被认为非法生产的公司,反而主动前往“巴黎贝甜”野性消费,有的市民甚至驱车几十公里过去购买,只是为了商家能赚回那被罚的58万。
公众号基础常识拿罗翔老师曾说的一句话打了比方,他说如果一个人快饿死了,这时候有一只大熊猫,为了活命也是可以吃的。生命权是至高无上的权益,为了保全生命杀死动物也确实符合损小保大原则,因此不构成犯罪,不承担刑事责任。
对于舆论的争议,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就此事也作出了回应,表示目前案件尚在法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利救济期间,企业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提出异议,他们将积极妥善做好相关工作。
就连央视网也转发了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《食品安全法》法定最低幅度给予“巴黎贝甜”从轻的处罚。
那么你们认为“巴黎贝甜”被处罚的合理吗?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不应该对“巴黎贝甜”网开一面呢?
笔者看到互联网舆论有两极化,如果认为监管部门处罚过重,那么就意味着监管部门将来执法难的问题,其实她们就是希望工作人员收到举报不回应,或者不去执法检查,或者检查了不做任何处理。
你们可以试想下,假如你举报的劣质食品问题没有监管部门去处理话,那么我想有些人会不会把这事儿发到网上呢,向执法部门讨要个说法呢。所以有些人就是特别容易被带节奏,只看到片面的问题。
众所周知,法不容情这四个字是公平的,不能因为照顾大众情感而免罚,对于受害者来说怎么给他们交代。虽然“巴黎贝甜”没有造成有受害者,但它确实违反了有关法律,并且“巴黎贝甜”自己都认罚了,监管部门也依据《食品安全法》给予了最轻处罚。
而那些关心“巴黎贝甜”面包的人,别看他们现在呼吁执法部门要网开一面,但他们的风向随时都在变。只要遇见别人带节奏,还是会对食品安全喊打喊杀的。所以他们是破坏法治、践踏法治、藐视法律的行为。
希望执法部门人员,不要信网上目前这些人的声音的。如果后续真出问题了,那么被问责可能就是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了。到时候这些人又该反对监管部门不作为了。
网上支持的人认为,监管部门是秋后算账不公平,因为上海封控期间,物资管理有点混乱,有不少人坐地起价赚黑心钱,“巴黎贝甜”这家蛋糕店,愿意站出来生产以平价卖给周围人吃的,单价一点没有涨,市民吃了没投诉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。
如果在特殊时期没有“巴黎贝甜”的话,那些无处购买的市民,可能会陷于饥饿之中,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,去满足果腹最重要的事儿。
所以,处罚十倍看上去是依法,实际却造成了“过罚不当”的观感,缺少了通融和人性化的弹性。
在老百姓的眼中,“巴黎贝甜”它就是“英雄企业”,做人也要心存感激,“巴黎贝甜”确实违法了,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,谁还敢冒险生产帮助老百姓呢!所以对这样的企业,为什么要处罚呢?那么监管部门首先要自己反思下,为什么群众会反对呢!
基本常识也在公众号文中表达不满,他称“当巴黎贝甜”的工厂生产遇到困难的时候,相关部门本可以选择雪中送炭,协助它加急办理生产许可证变更,也可以选择冷眼旁观,专注于面包质量安全的末端监管,不去纠结到底在哪里生产的。但他们没有。
他们选择了落井下石,对一家经受疫情冲击且积极参与民生保障的企业进行罚款,罚款金额58.5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