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项目纳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这个项目包含了全国15个省份的44个小项目,金华的绿茶制作技艺(婺州举岩)和庙会(赶茶场)也在其中。
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作为金华茶叶的金名片,婺州举岩的“出圈”,给了我们许多启发。
兰溪拥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,总数居全省第一,如何做好“后地标农产品”文章,助力农产品“出圈”?值得我们思考。
(一)
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
所谓地理标志农产品,是指产自特定区域,所具有的质量、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,经国家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。
可以说,地域性是地标农产品的鲜明特征,原产地属性是地标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所在。在某种意义上,它们也决定了地标农产品的“江湖地位”。
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生灵。兰溪是传统的农业大市,良好的地理和生态环境,为许多农产品提供了优质的天然条件。目前,兰溪有6个地标农产品,分别是兰溪小萝卜、兰溪杨梅、兰溪枇杷、兰溪毛峰、汇潭甘蔗、兰江蟹,总数列全省第一。这对一个县级市来说,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地标农产品“富矿”了。
有人说,特色的产地生态、历史文化,是地标农产品独特的价值源泉。兰溪不少地标农产品,就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。
这当中,有三个小故事值得说一说。
相传,东晋时期得道成仙的兰溪人黄初平,年少时家境贫困,以牧羊为生。有一天中午,正饥肠辘辘在“女儿滩”(今兰溪“灵羊岛”)放羊的他,突然发现天放异彩,接着有一名仙人驾临,给了他小萝卜的种子和种植腌制技术,并告知他“女儿滩”就是最佳种植之地。他很快就学会了小萝卜的种植和腌制技术,并长期食之。从此,兰溪也就有了小萝卜。
兰溪枇杷,则与宋理宗时的宰相范钟有关。范钟也是兰溪人,年少时有一次母亲生了一场怪病,咳嗽不止,找了好多医生,吃了很多药,依然不见起色。眼见母亲日渐消瘦,范钟寝食不安。有一晚,过度劳累的他伏桌而睡,梦见一道人,让其将枇杷去皮去核后加冰糖熬制成膏,给母亲食用即可病愈。当时正值五月枇杷黄,范钟将信将疑,按梦中之法制成枇杷膏,其母食用后,病果然好了一大半。
兰溪毛峰就更加“不得了”了,它曾于1972年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。这一消息,让名不见经传的兰溪毛峰,一夜之间开始声名远扬。
(二)
当今这个时代,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已成为过去式,农产品的品牌化已经到来。换句话说,再好的农产品,也需要有“身份”加持。
开头所说的婺州举岩,源于秦汉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,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。但几经沧桑,到了清末民初,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早已失传,直到1979年才开始恢复生产。
在此次入选“人类非遗”之前,婺州举岩早已有了“浙江省四大名茶之一”,先后入选“金华市、浙江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这样重量级的“身份”加持。
事实上,这样的“身份”不仅是一种品牌力,更是一种竞争力。
今年10月20日晚8点,京东“双十一”预售正式开启。根据其后发布的预售战报显示,地标农产品热销,比如五常大米、福鼎白茶、阳澄湖大闸蟹等成功打开了全国市场,预售期成交额占据同类产品前五名。
同样是中华绒螯蟹,尽管兰江蟹的品质不见得比阳澄湖大闸蟹差,近年来通过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,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但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比,一个像是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,而另一个明显已经“名声在外”。不论是品牌力还是竞争力,兰江蟹与阳澄湖大闸蟹都还有较大距离。
再拿兰溪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农产品兰溪杨梅来说,虽然我们是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杨梅主产区,有杨梅种植面积近7万亩,产量约3.6万吨,鲜果产值约4亿元,全产业链产值10.2亿元。但坦白讲,与周边同样以杨梅闻名的仙居相比,无论是规模,还是产值,抑或是品牌,都略逊一筹。据官方统计,仙居全县现有杨梅种植面积14.2万亩,产量10.7万吨,光鲜果产值就达到了10.1亿元。
这样的比较,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: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,各种优质农产品层出不穷、争奇斗艳的今天,如果没有品牌效应和“身份”加持,再好的农产品也很难在消费市场“出圈”。
兰溪地标农产品这朵“花”,还要在“墙”内培育得更“壮”一些,在“墙”外开得更“香”一些。
(三)
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抓手。
去年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《农业生产“三品一标”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。今年,又印发了《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(2022-2025年)》。一连串的动作,目的就在于加快农业品牌打造,充分发挥农业品牌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。
兰溪的地标农产品如何“出圈”?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。
强质量。地标农产品要“出圈”,始于品牌,终于口碑。也就是说,保障地标农产品的质量,让其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口碑,是“出圈”的第一步。面对消费的升级,随着大众对健康食品越来越关注,我们要因地制宜选择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,给地标农产品注入更多的健康元素。同时,也要整合资源,扩大产业规模,加快品牌标准化建设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。
挖内涵。说白了,就是要推动农业品牌与文化融合,将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历史文化、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,让农产品在有滋味的基础上更有品位。比如,“兰溪杨梅”就可以注入李渔文化的元素。据考证,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、戏剧家李渔非常喜欢杨梅,时常与友人上山摘杨梅,身患重病还非吃不可。他在《杨梅赋》开篇曰:“南方珍果,首及杨梅”,并将杨梅列为所著《笠翁本草》之首。类似这样的文化元素,往往可以给地标农产品注入更丰富也更有特色的文化内涵。
勤吆喝。随着经济全球化、市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,以往肩挑手提、走街串巷的“吆喝”模式,显然已经落伍,也注定达不到品牌的溢价效应。在网络媒体时代,我们要精准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,既要充分用好产销对接会、品牌推介会等线下渠道,也要积极借助各类网络媒体,比如网上农展会、带货直播等线上平台,加大宣传营销力度,加快农产品“走出去”,不断提升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。
乡村要振兴,离不开“金字招牌”的培育,也离不开“地标富农”样本的打造。兰溪地标农产品,要想从“土字号”变身为“金字号”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来源丨兰溪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