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对食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江苏发力呵护舌尖上的安全

食以安为先。去年,江苏省级食品评价性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9.51%,群众对食品安全综合满意度较上年增加3.65个百分点,连续3年上升,我省也连续3年在国务院食安委年度评议考核中位列A

食以安为先。去年,江苏省级食品评价性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9.51%,群众对食品安全综合满意度较上年增加3.65个百分点,连续3年上升,我省也连续3年在国务院食安委年度评议考核中位列A等次。

然而,守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依旧任重道远。

严把田头到餐桌每一道防线

3月26日,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(扩大)电视电话会议召开,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同探讨如何做好“守门人”,守护百姓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会议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——“十四五”期间我省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,特别是在消费形态不断细化、分化的今天,监管全覆盖面临更大压力,如何强化从田间地头到生产加工的“源头防控”,就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。

数据显示,虽然我省“十三五”期间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量较“十二五”末分别下降10.5%和13.7%,但客观上,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仍高出全国8%,我省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但大米等部分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仍时有检出。

对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和粮食重金属污染问题“动刀”,江苏已开展行动,其中的重点,便是耕地土壤修复。“过去一年,我们持续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,集中整治206家污染源企业。全面完成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、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年度任务,全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80%以上。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、省市场监管局局长朱勤虎表示,未来还将以食品安全十大攻坚行动为主抓手,切实加强耕地环境治理和污染粮食治理,严把从田头到餐桌每一道防线。

不止于此,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新华透露,今年将推进省内全域绿色化生产,提高标准普及水平。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,支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品质、扩大规模、提高市场影响力。积极发展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,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。出台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生产标准和规程,将绿色优质农产品列入精准监管和动态监测的重点。围绕8个产值千亿元级产业,组织开展标准体系研究,着力构建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,发布年度紧缺标准需求清单。

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

去年,我省启动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,全省1.16万个食品小作坊全部实行建档登记、规范化管理,已基本解决无证生产及“脏乱差”问题。建成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(区)32条、示范店(食堂)1079家。但食品生产企业“数量多、规模小、分布散、水平低”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,全省持证食品生产企业12500余家,其中大型食品生产企业(营业收入4亿元以上)仅占比0.9%,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(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)占比7.3%,其余绝大部分仍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。

小企业虽有小企业的优势,却也带来食品安全监管的难题——一些企业缺乏诚信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,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,违反法律法规、标准规范生产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。食品掺假造假花样不断翻新,违法犯罪活动呈现专业化、组织化、网络化的特点。

“食品违法犯罪逐利性的本质特点,决定了犯罪易发多发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,今年‘3·15’晚会曝光的河北羊肉添加‘瘦肉精’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。”省公安厅副厅长陈旭表示,近期全省将开展集中摸排暗访行动,紧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菜篮子,以及餐桌上、舌尖上的安全问题,打击本地犯罪、捣毁本地窝点。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为您推荐